当体检报告上出现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”时,许多成年人会陷入恐慌与迷茫。为此,我们专访了著名肝病专家常怀利医生,她将结合临床经验,为成年乙肝患者提供从认知到治疗的全方位指导。
常医生开门见山地指出:“我国80%以上的慢性乙肝感染者是在成年后通过血液传播、性接触或母婴垂直感染获得的。”她强调,成年期免疫系统相对成熟,既有可能自发清除病毒,也可能进入长期携带状态。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——乙肝不是绝症,而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。
初次确诊的患者需要进行系统评估。常医生建议完善“乙肝两对半”定量检测、HBV DNA载量测定、肝功能全项及肝脏超声检查。她特别解释:“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,而ALT水平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。”对于病毒载量高且转氨酶异常的患者,正是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。
治疗方案呈现个体化特点。目前首选药物包括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,它们能高效抑制病毒复制,耐药率极低。常医生分享过一个典型案例:一位35岁的公司白领通过规范用药,三年内实现HBV DNA转阴,肝硬度值从16.8kPa降至正常范围。她提醒:“治疗贵在坚持,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毒反弹和重症肝炎。”
生活方式管理同样重要。常医生给出具体建议:①饮食上采用“三低一高”原则(低脂、低糖、低盐、高蛋白),重点补充优质动物蛋白;②运动方面推荐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锻炼,如快走或游泳;③严格戒酒并避免熬夜劳累。她曾遇到一位销售经理因长期应酬导致病情反复,调整作息后获得显著改善。
心理调适不容忽视。许多患者存在病耻感和焦虑情绪,常医生建议加入正规病友社群,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缓解压力。研究表明,良好的心理状态能使免疫功能提升30%,间接增强抗病毒效果。她形象地比喻:“把乙肝当作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来管理,完全可以实现高质量生活。”
特殊人群需要特别关注。备孕女性应在孕前进行病毒载量评估,必要时采取母婴阻断措施;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需同步控制血糖血脂;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问题。常医生强调:“多学科协作能为复杂病例提供最优解决方案。”
定期监测构成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。常医生制定了“3+6+12”随访计划: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,每6个月进行肝纤维化无创评估(FibroScan),每年做一次增强MRI排查微小结节。她特别强调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测的重要性:“这项检查能提前9个月预警癌变风险,是普通AFP检测无法实现的。”
“成年后患上乙肝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无知和忽视。”常怀利医生总结道,“现代医学的进步已使乙肝从‘不死的癌症’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病。关键是要建立‘带病生存’的新观念,通过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,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避免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。”她的这番话为众多新确诊的患者吃下了定心丸,也指明了科学管理的方向。毕竟,知识才是最好的良药,而主动配合治疗则是通往健康的桥梁。